最近在y2b上在看一门CMU的课堂录像,底下有一段自发组建的学习小组让我一时很触动。 一群网友因为这个课程而聚集在一起,po出自己的email,介绍自己的学历背景和工作背景,表达想要学习和交流的意愿。哪怕时隔一年,也依然有人在不断得加入。
一方面,我确实很羡慕这样一个单纯的学习交流环境,并且其中的人们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驱动力。另一方面,国内的社交平台也确确实实有着各种各样的自发组织的学习小组,但是我所见到的大都是依托于一些线下真实的关系,比如校友、邻居等等。除此之外,要么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利目的,如学校要求MOOC等等。很少见到这一类随机性、包容性和专业性(y2b网友都会介绍自己的相关背景呢)比较强的自发小组。还有就是,国内这一类的聚集性学习大都被所谓的机构组织管理,其动力大都是来源于应试云云,也同样导致本来纯粹的学习热情中显式地引入了现实因素。
或许,引发我对国内外学习氛围思考的,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因素,那就是沟通的媒介。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越来越觉得电子邮件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重要性。即时通讯的手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丰富。这种高度便捷的交流手段,其实并不能真正突破人的心之壁,反而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人们交流的心理负担。
曾几何时,当我们往即时通讯软件中对某个人 喊话 时,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对方 应该 要马上回复。在这种现象下,我开始重视email。电子邮件发送的门槛要比即时聊天高一些,这个小小的门槛往往能够提高发送者对于内容的审查,同时email也在表现出很强正式性和专业性。
或者说,email依然是「信」,它继承着自古以来信息的厚重和为人于世的分量。
时至今日,许多的开源社区依然在使用mail-list作为主要的交流手段,至少,linux还是依托mail-list进行开发的呢。
在独立博客的圈子,邮件也是主要联系(通知)手段了。
哈哈,确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