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道路错综复杂,做出选择可以说是最不幸福的一件事了。
曾经我做出的三次自认为很重要的选择,第一次是高考志愿,第二次是大二转专业,第三次是保研留本校;可以说这三次选择之前我的生活都是顺水推舟,亦或者是随波逐流。只不过可笑的是,这三次重要的选择都是和学习相关的 😔,并且成为了成长过程中的主要支架 ,也不知道这是幸运呢还是悲哀呢。
高考志愿
相信在中国能有自主意见进行高考志愿填报的是凤毛麟角,大都是学生靠父母/老师,父母/老师靠社会评价。高中时期的我,凭借从小学一直培养起来的数学竞赛兴趣,曾经获得过一些成绩,并也能去进行一些名校的自主招生。那是我第一次能够有机会去一窥社会竞争的面目,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遇见多么厉害全能的竞争者,而是人情社会是如何对选拔制度进行侵占。
高中的我,自我意识尚未健全,对社会的认知为零。那时做出的选择仍然是处于社会线性评价标准之内的, 基于应试分数的天梯排位。
大学转专业
初入大学,我并没有对未来有太多计划,只是亦步亦趋,更多的是对于高中同学和朋友们在其他更好平台发展的羡慕,害怕未来的我不能跟上他们的脚步,而渐行渐远。(事实上无论在哪干什么,时间都会让你们越走越远)
后来,我发现在大学认识新朋友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尤其是比我年长很多的人,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一位快要毕业的直系学长和一位在读博士生。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有些朦胧地看见了社会的影子,但是在那影子中我看不见我在哪。
于是,我决定改变,在现有的能力范围内,去弥补高考结束时残缺意识的选择。那时候我刚刚了解到Minecraft中的红石电路系统,出于对数字电路逻辑的向往,我选择从传统工科转向电子信息。本来打算转入信息工程专业的我,又想着大学本科就应该培养自己的视野广度,尽可能多了解,而不是钻研,我决定转入自动化万金油。
本校读研
读研这个事,在自动化专业好像是理所应当的,毕竟只按照学习培养计划走,并不能学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能。也正是因为这个思想,我对读研还是很保守的,在难以确定自己能否保研的时候,我选择开始复习考研,夏令营也没有去海投(没有科研经历)。不过最后幸运的是,浙大控制最后还是给了我专硕的录取,出于一些个人原因,浙大的情况越来越不可掌控,老师没联系到,夏令营做的项目也比较水。我开始反问我自己,这是我想要的吗?
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涉及到读研的意义,甚至是生活的意义。不过,最后我想清楚了,保研之于考研,最重要的就是选择的权利,你能选择到一个未知新环境体验新生活,也能选择在熟悉的环境下培养自己感兴趣的核心竞争力。我选择了后者。
如何进行选择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境遇下做出的选择大不相同。选择涉及到一个人的经历、性格、对环境的感知、对未来的计划等等。浮躁的信息社会让我对做出选择感到十分的疲惫;或许身处于巨大变革随时发生的社会,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种面面俱到的远见,而是需要一种内生的自我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不应该是外界的评价和刺激,而应该来源于我们内心,来源于每个独立个体的个性。
现在我认为的选择应该考虑下面两点:
- 我有什么/我是什么
- 我想要什么/我的兴趣/我的目标
第一点是关于自我认知的大问题;第二点则是取决于个人所处的环境。值得一说的是,只要认真的考虑这两点,那选择之后就有希望,当我们后悔选择时,把这点希望拿出来,它就能创造出更多的希望。至于选择之后遇到的问题,那就用更多的选择来解决吧!人生不就是一种套娃式的排列组合吗?
尾记
大学四年到现在,已经接近尾声。从之前三次的选择,我能够看出我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保守策略。保守就意味着考虑过多,畏首畏尾;保守也会在选择之后带来更多的后悔和不甘。相信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会面临更多复杂的选择;同时我希望这些选择不是自己找上门来,而是我主动去争取得来,因为那样我会更有勇气突破保守的自我,不悔地走出与众不同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