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江这里已经住了一年多了,房子的居住体验还算不错,但是社区环境实在不敢恭维。绿化带和工地园区是盒子,打工人和拆迁原住民是小人。这一块可能之后可以以一整篇来详细说说,总之环境的运动门槛很高,而跑步是一个免费的运动,幸运而又无奈地,我开始养成了跑步的习惯了。

历史上有很多垃圾时间,个人的生活也有很多垃圾时间。摘掉耳机关掉音乐,跑步的时间大脑也在思绪翻涌。我想以这个系列来记录每次跑步时候的零散想法,能够最终形成完整的观点是最好的了。


以前在学校里跑步的时候,操场上有着形形色色的同学,跑步的时候观察他们想象他们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事情,然而毕业之后社会上的人突然好像突然变得无趣了,每个人开始按照既定的轨道生活,相似的人开始扎堆,迫于生计的行为开始变得广泛且合理。

从另一个方面思考,也许是我毕业之后能交流的人变得愈发少了,自我的部分开始放大。我想到当初在学校里,我是很珍视那些不一样的深刻观点,一种特立独行的想法经过脑袋长时间的反复咀嚼,无论怎么样一定是有逻辑的乐趣在里面的。毕业之后,社会开始放大,如潮般相似的观点会淹没那些独特的小声音,想要和学校一般,需要运气和打破现状的勇气。


最近有遇到朋友对我说一些让我感到很冒犯的话,起初我并没有当一回事,但是次数多了就感觉不是很舒服。我很想当面驳斥,摆出一副生气的样子,但是也不期望从对方那边得到什么。也许这样做的话,在我看来,朋友是没得做了。

从另一个方面思考,朋友的状态其实也是一时的,冒犯也是一时的。当我能够很有信心得想到冒犯行为之目的时,自己的心理安慰是很好做的。所谓冒犯无非是损人利己的各自变种,当我主观能动地去取消这种“损”和“利”的价值时,冒犯就不再是冒犯,犹如早晨的水汽和黄昏的热浪,很容易消散。但是这种淡化价值其实也是在淡化关系,不重要的东西自然没有价值了。也许,对于我来说,真正的朋友就是君子,浅浅地、忽暗忽明地交往,才是能真正持续下去的。


过去的一段时间,我几次陷入到虚无的伤感之中。做事情的想法并不能燃起我的动力。一方面是生活环境的影响,大城市出门活动大都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和等待,对于我这种立即需要立马去做的即时想法很不友好。另一方面,是自己动力和目标的缺失。但是我又发现并不是真的没有目标了,只是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会忘记目标带给我的振奋,从而变得退缩最后放弃。

我想,在这种状态下,真正持久的目标也许并不能依靠外界来形成,只有自己,只有自己能够说服自己,只有自己才能赋予一种状态以一个必须达到的要求。过去我常会想,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会影响目标,最终改变目标。但是另一种说法是,变化影响的只是要求,而非状态,状态是自身的,而要求是外界的。如果我们想要达到看破红尘的状态,可以在崇山峻岭之上,两袖清风悠然自得;也可以在高楼大厦之上,财富自由挥洒自如。未达到的状态总是引人遐想而有充满吸引力的,为了这样稍纵即逝的状态,需要时间、汗水、金钱,但是这些和遐想美妙相比,都是可以被无价值化的。在理性的思维框架下,遐想的无限放大了成本所能换取价值的无限,如此一来,时间、金钱都变成另一个维度的成本了。

有了这样发于自我的目标,很多事情就会有动力去做,并且是不带有功利目的地去做。打游戏不再是为了放松自我,而是想要追求打通游戏那一时刻的状态;跑步健身也不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是想要追求控制肌肉掌握力量的那一时刻的状态。许多事情从被动的目标,变成主动的目标之后,驱动力也就自己生发出来。

我想到,当初想要学网球的最初目标是,喜欢击球那一瞬间,网球传递至全身的那种力量,以及自身与这种力量对抗的状态。那么,下次机会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这种状态的遐想应该是要第一个进入我的脑袋,参与我的决策,并最终证实或证伪,不断的触发新的遐想,产生新的目标,不断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