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研究生生涯有不同的经历也有不同的感受。

围炉要迎来最后一根柴,这些起起伏伏也要迎来一个句号。

这篇文章是对我个人硕士经历的总结,也算是国内高等继续教育的一个小小缩影。

这是我个人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是大环境一个时代的插曲。


老师

在硕士以前的上学时期,我其实没有(也很难)深入地去了解老师这一群体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这里的老师是特指兼具教育和科研职责的老师。

过去我看待老师可能还是沿用高中的模式,是教书育人,是将知识单方面的输出。

研究生的生活给了我不同的视角:当老师脱离一个广大的“刻板印象”,变成一个人时,他/她也会在意利益得失,也有悲喜苦闷,也会意气用事。老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形象,反而变得更加地生动和可以触摸。

在有了这样的感受之后,我发现和老师打交道变成了一种很有趣的事。

我接触到的老师大概能够被分为三类:一种是已经发展得很好的或者说是既得利益的,一种是还没发展好在努力的,还有一种是还没发展好但是主观上不想努力的。

一般来说,课题组的大老板是既得利益的。如果还要进一步向上走,则需要更多的准备来蓄力,比如评杰青这种。还没发展好还在努力的这部分老师占据大头,他们大多是年轻教授,冠以助理教授的头衔,在三年又三年的非升即走的考核中沉沦。最后一种就比较有意思了,他们当老师走教职比较佛系,可能是因为当初的阴差阳错,也可能是形势使然。这一类老师各有特点,也最为可爱。

我所在的课题组在教授序列的共有三位,分别对应着这三类老师。

大老板年轻有为,且非常尊重和体贴学生。在毕业聚餐会上,他说在他以前留学时,他也体会过当学生的困难和苦闷,于是他可以和我们共情,希望我们不要落入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窘境之中。这种推己及人的共情,让他对我们,对他的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和宽容。这也是让我深深佩服的地方。

分管我的小老板是这两年刚刚成为准聘副教授的,还需要三年的考核才能成为长聘,考核的压力自然成为了他做项目做研究的动力。但是在和小老板相处的过程中,我还是能够很明显得感受到他是有自己的“taste”的,会挑剔地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我觉得这样的“taste”是十分难得的,至少,某种程度上延缓了对利益最大化的刻意追求,不至于那么快成为咕噜。

第三位教授是一个技术控,热爱物理,曾经?会思考全人类的福祉。在他身上,我很难看到一般意义下教授的感觉,反而更多的是一个大学生,初入校园充满好奇的大学生。或许,他曾经就是这样一位大学生,只不过一直没有改变。我们任何一位学生都能看出他对于代码的热爱,对新奇技术和概念的追求。我现在还记得向他“推销“我的键盘的场景,没想到几天之后他真的买了一把。我想,技术永远有着前沿,对前沿技术的欣赏能让人保持年轻的心态,心态年轻才是真正的永远年轻吧。


同学

研究生阶段的同学,总的来讲分成两拨。

一边是本科的老朋友,还是老样子,大家都是好小伙,最多有些情感上的起起伏伏,偶尔穿插一些乐子。

有的人毕业之后对学校和老同学的感情很深,在校的记忆和早年读书的印记是能够真真切切地影响一个人的。

现在想来,让我们产生归属感的不是各种花哨的行政结构和培养方案,而是那里那时这些人发生的这些事。在这许许多多的事情中,我们在其中扮演着我们自己,发散着属于我们自己的个人特色,构造彼此之间的记忆。

从本科直接升入研究生的这帮人(包括我),表现出一种很鲜明很一致的“气味”,这种气味是如影随形捉摸不定的,有时候表现为一种慵懒,有时候表现成一种来自未来的自信。

似乎是,实际上也确乎是,研究生的继续是难以再次到达本科时的氛围顶峰的。

本科毕业的时间点,就像是一棵树上各自长成的果实,在某一时刻,一齐落向地面,一堆堆,或单个或散落,在迥异的环境里再次生长。

另一半是新人,新人有新认识的人,也有重新认识的人。

结识具有不同特色的人确实是一件幸福的事,这里简单记录两位吧。

第一位是来自军队的军校毕业生,但是他身上并没有军队的严肃或者痞气,反而是他对技术的热衷衬出一种沉稳和敦实。世代军旅的家庭对他来说既是一种保护伞也是一种牢笼。牢笼或许用词有些重了,但是至少,我认为他是想要自己尝试一种新的生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Dota2是他的过去和现在,深造读博也许是他想要的未来。

第二位是热爱篮球的健身小子。他总是有一群好兄弟可以呼来唤去,让我很羡慕。羡慕的不是兄弟本身,而是他们的混气,这种混气是我难以获得的,或许是没有这样的机会?

我们一起捡起了健身的习惯,我想要调节体态,他想要练成大块。我俩从宿舍楼下的免费健身区到学校隔壁的商业健身房,虽说最后还是分开健身了,但还是庆幸那个时候我们相互接纳。

除了这些我喜欢的人,和我无感但尊重的人,其实我也遇见过我不想成为的人。这样的人理性上可以理解,但是感性上让我不想靠近,以人为镜,正正衣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相交,可以是相敬如宾这种表面功夫,也可以是真诚尊重这种内里功夫,至少,我希望我的每一次交流不要成为最后一次吧。


学院

我所在的学院是一个单极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来自也都是为了顶峰之上的老牌院士。我所在的课题组在学院是比较边缘的存在,而我这种在边缘课题组里的学生就更加边缘了。

边缘的坏处就是很难得到发展的资源,好处就很多了,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

第一个好处就是自由,在新旧校区分离之后,自由就更加明显了。自由的强者天高仍鸟飞,自由的弱者将将平平过。

第二个好处是不起眼不成靶,在传统教育的文化下,出头鸟往往是第一个倒霉的。

尽管边缘,关于学院的流言蜚语我了解的也依然不少。我的学院就是大家眼中那种刻板印象的学院,它有着一种诡异的功利风气,很少有那种大家风范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哪怕偶尔政清人和,但是一些小小的细节也会让这种假象一秒破功。

但其实,学院也有优秀的一面,在毕业条件上松油门也让我这种自由的边缘人可以顺利毕业,以及行政管理上大都是消极的风格,所以也不至于搞出奇奇怪怪的制度来折磨学生。只是在行政上,草台班子的痕迹暴露无遗,也许是刚刚成立的原因吧。经过本科教务的洗礼,我也不会对学院的行政能力抱有多大的期待了。


工作和理想

毕业后参与工作,是一件新鲜事。每个毕业生走出校园门之前都是欢欣雀跃的。

当我们握有多种多样选择的时候,是最难做选择的时候。当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是需要多种多样的时候。

我比较幸运能够在时代快速发展的时期加入一家快速增长的公司,我也很享受参与时代洪流的感觉。

但是这种工作又是矛盾的,一方面领域特点决定了技术路线的保守,另一方面各种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又在突飞猛进。变化快到我连跟上都觉得比较吃力了,但是至少乐趣是不会断。

目前看起来,工作和学习是分不开的, 生活和学习也是分不开的,我依然保持着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念头。

在毕业的节点,我的长远理想是十分个人的:以一种仙人的状态贯彻一种哲学,并能演化映射到现实世界之中。

这个理想乍看起来十分虚无缥缈,但是又可以十分具体。至少,在我所热爱的领域上,我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技术架构师,追求一种美妙的cost-gain平衡。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觉得我依然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人。

我看重过程体验,看淡结果。

长期富有野心,短期懒散躺平。

我的精神世界丰富,情绪会从身体的缝隙之中流过。

我的物质欲望不高,但是有对完美和协调的强烈责任感。

我愿意放弃物质上的利益,换取精神世界的安静和无感。


我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我希望在我能力范围内,尽量,

站在不同的视角,体会不同的观点,在未知中享受乐趣,

像阳光下的海浪一样,浸透生活的每一粒沙。


写在最后

其实这篇文章应该在一年以前就完成,但是各种原因一直拖到了现在。
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可能和当初起笔时的设想有些出入了。

从毕业到工作半年之间,也发生了一些事,可能对当初刚走出校园的我还是有些影响的。
虽然这种影响暂时还不可名状,但是觉察到这种差异变化的我也决定完成本文。
我也希望以这篇文章记录已经过去的研究生生涯和已经到来的社畜生活初心吧。